《護城河投資優勢》- 掌握企業的致勝關鍵
何謂護城河優勢?「護城河優勢就是得以保障企業,防範同業競爭的持續性優勢。」
本書作者依序在各個章節,讓我們從了解護城河優勢的概念、如何分辨企業擁有的護城河優勢,到最後評估股價的方法,循序漸進式地讓讀者可以熟悉如何應用護城河優勢來選擇「價格合理,且優質的企業,然後讓這些企業進行長期的複利。」
護城河對投資人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概念,讓我們可以遵循一套原則,避免支付過高的價格買到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而且要了解一家企業的護城河優勢,我們首先對其領域要有必要的了解,這更讓我們多一道避免因投資受到傷害的防護。
真正的護城河優勢,與一般認知的護城河"假象"要如何區分?作者提出常見的護城河"假象"包括:優異的產品、強勁的市占率、優異的執行及完善的管理,雖然諸多資訊告訴我們這些條件的優異表現可以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績效,但是這些績效是否很快的因為競爭者的出現,或是產業結構的改變而一夕劇變。
而作者提到真正的護城河有四點:
1. 擁有品牌、專利、特殊營運許可的企業。
2. 客戶轉換成本讓企業享有訂價能力:企業所販售的產品與服務,是客戶無法輕易放棄的。
3. 受惠於網絡經濟(network economics):以網絡為基礎的事業,自然會形成獨佔或寡佔市場。網絡效應最常出現在資訊分享或連接使用者的產業,並會因為網絡規模擴大而加速成長。
4. 成本優勢:可以生產更廉價的產品與服務、地理位置及特有資產。
5. 規模優勢:作者把規模為基礎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劃分為三類:
(1) 經銷:大型經銷網絡可以創造顯著的競爭優勢,是不容易被複製的成本優勢。
(2) 製造:成本優勢來自於製造規模,規模越大,每件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越少。非製造業也可以享有經濟規模優勢。
(3) 利基市場的主導業者:企業營運的絕對規模即使不大,只要在特定市場享有顯著的相對規模,仍可創造可觀優勢,也就是作者形容「小池塘裡的大魚」。
了解護城河優勢後,我們也要知道如何判斷及預先發現護城河的崩解。作者提出多數科技業者本來就很難創造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所以對非科技業者來說,某種技術(護城河)的崩解,會受到較嚴重的威脅。而某特定技術崩解,對於使用該技術建構護城河的業者,傷害程度更甚於販售該技術的業者
產業結構的變動也會衝擊很多企業原本建立的護城河。我們可以觀察企業調整價格的能力是否有變化,來觀察護城河是否受到傷害。
我們對護城河有了理論上的認識後,要如何應用並尋找有護城河優勢的企業呢?作者提供了評估護城河的程序,我們可以根據此程序一步步檢視企業的體質:
1. 首要就是觀察企業過去是否創造合理程度的資本報酬績效:觀察長期的資本報酬,若數據不佳則代表企業缺乏競爭優勢,除非業者營運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2. 辨識企業擁有的競爭優勢:了解為何能夠抗拒競爭者創造超額經濟報酬的原因。並評估這些優勢能夠持續多久,優勢表現將來是否仍然持續發生?
若一家企業具有顯著的護城河優勢,我們剩下的功課,就是評估目前的價值是否合理,或是低於企業的內含價值,決勝因素是等待價格出現後大膽買進。作者提供了一些價值評估的工具可以去計算,但提醒不要盲目地相信數字,隨時要記得企業價值四大決定因素:風險、成長、資本報酬與競爭優勢。
若影響公司價值的因素發生改變,或是預期企業未來的績效發生狀況,這時我們才應該考慮賣出股票。
看完這本書,心得就是價值投資之路很寬很廣,每一本書的最後都會提醒投資人,想要成為高明的投資人,就是必須不斷的閱讀與學習。閱讀相關企業的報導以及年度報告,而不是只是分析短線行情的發展,雜訊的波動而已。唯有當你了解的越多,才有可能在日復一日,看似一樣的資訊當中,找到隱藏在內閃耀的投資機會。